1.油脂的常识

2.哪里有关于催化剂发展历史的资料

3.化学油脂的硬化指什么

2009年国际油价最低多少钱一桶?_09年硬化油价格

植物油比动物脂肪来源广泛,因液态油的成分是植物油,固体油的成分是动物油,简称脂肪。在价格上,植物油的价格比动物脂肪低廉。但是在制造肥皂时,必须掺用动物脂肪,这就提高了肥皂的成本。于是人们就想,油是否可以变成脂肪呢?化学家们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

油是怎样变成脂肪的呢?这是因为固体脂肪和液体油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油中,油酸甘油酯和不饱和酯肪酸甘油脂占有多数,因而溶点低,在常温下成为液体。如果能使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的双键与氢原了结合,形成饱和的脂肪酯,其溶点就会升高,在常温下是固体,便成了脂肪。化学家们将液体的油通过氢处理便变成了固体的脂肪了。

这种把液态植物油加氢转变为固态脂肪的过程,叫做油脂的氢化或硬化。应用油脂氢化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工业需要,而且可以制造食用脂肪,用于人造奶油方面的制造。

油脂的常识

氢化植物油的化学结构是呈反式的键结,它不具有纯天然奶油的营养,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更大。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每增加2%,人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上升25%。还有实验发现,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引发老年痴呆症。

《TIME》杂志曾经报道,氢化植物油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是人体无法吸收消化的油脂。食用氢化植物油会对肝脏产生伤害,进而破坏人体细胞膜,造成细胞的缺陷,影响细胞未来的复制与再生,长期大量使用,可以使人产生身体过早衰老的症状。

扩展资料:

氢化植物油主要是以植物来源的油,也包括从鱼和其他动物来源的油经过精制,漂白,氢化脱色及除臭,喷雾干燥而制得,主要含硬脂酸和棕桐酸的甘油三酯。

油脂氢化的基本原理是在加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时,加入金属催化剂(镍系、铜-铬系等),通入氢气,使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的双键与氢原子结合成为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肪酸,其结果是油脂的熔点升高(硬度加大)。

因为在上述反应中添加了氢气,而且使油脂出现了“硬化”,所以经过这样处理而获得的油脂与原来的性质不同,叫做“氢化油”或“硬化油”,其过程也因此叫做“氢化”。

百度百科-氢化植物油

哪里有关于催化剂发展历史的资料

1.什么是油脂

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两类,含有大量脂肪酸。

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淋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摄入的食物供给,又称为必需脂肪酸。 脂肪 由一个分子甘油和三个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是日常膳食中主要的脂肪来源,如动物油和植物油,也是人体内脂肪的主要成分。

在体内,绝大部分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如皮下脂肪、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 人体脂肪含量与营养状况及活动量有关,所以也称可变脂。

正常人体内含脂肪量平均约为13%~14%,如65千克体重的人体内含脂肪约9千克。

2.什么是脂肪与油脂

除食用油脂含约100%的脂肪外,含脂肪丰富的食品为动物性食物和 坚果类。

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含脂肪最丰富,且多为饱和脂肪酸;一般动 物内脏除大肠外含脂肪量皆较低,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禽肉一般含脂肪 量较低,多数在10%以下。

鱼类脂肪含量基本在10%以下,多数在5%左右, 且其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蛋类以蛋黄含脂肪最高,约为30%左右,但 全蛋仅为10%左右,其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

除动物性食物外,植 物性食物中以坚果类含脂肪量最高,最高可达50%以上,不过其脂肪组成 多以亚油酸为主,所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脂肪主要分布在人体皮下组织、肠系膜和肾脏周围等处。

体内脂肪的 含量常随营养状况、能量消耗等因素而变动。其主要生理作用如下:(1) 提供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后可释放能量9千卡,是等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 合物的近2倍,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

除供生理代谢及人体活动所需能 量外,多余的部分可转化为组织脂肪,贮存于体内各组织之间,在必要时 可为身体提供能量。 当摄入脂肪过多,会使体内贮存脂肪增多,人就会发胖而长期过少摄入脂肪会使贮存脂肪耗竭,使人消瘦。

(2) 构成人体组织脂肪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中 含量最多。一些固醇则是制造体内固醇类激素的必需物质,如肾上腺皮质 激素和性激素等。

(3) 供给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靠食物脂肪提供的。它主要用于磷脂的合成, 是所有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皮肤微血管正常通透性,以及对 *** 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等,都是必需脂肪酸的重要功能。(4) 增加食欲,促进一些维生素的吸收没有脂肪或脂肪少的食物均不好吃,脂肪性食物可增加风味,还可促 进一些溶解在脂肪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吸收 与利用。

(5) 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是人体磷脂、胆固醇和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又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脂肪酸还有降低胆固醇水 平,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6) 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因为脂肪不是良好的导热体,所以皮下的脂肪组织构成是保护身体的 隔离层,能防止体温的发散,起到保持体温的作用。 另外,脂肪还可以为 身体储存“燃料”作为备用,吃进脂肪以后,一时消耗不完的部分可以存 在体内,等身体需要能量时再利用。

此外,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滋润 皮肤的作用。(7) 庇护蛋白质膳食中有足够的脂肪,人体代谢和活动所需能量就无需动用蛋白质。

作为建造和修补人体组织,促进生长发育的蛋白质得到脂肪的庇护,便可物尽其用,发挥更大的生理效用。资料表明,每人一天摄入50克?70克脂肪就可满足人体的需要, 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有1克脂肪就可以。

植物油与动物油所占的比例以 10 : 7为宜。 如果脂肪摄入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使生理功能发生障碍, 还会使胆囊功能减退。

(8) 构成细胞脂肪中的磷脂、胆固醇等是多种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们与蛋白 质结合成脂蛋白,构成了细胞的各种膜,如细胞膜、核膜等,它们与细胞 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有密切关系。

3.求关于油脂的基本常识

油 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油脂的概念 (1)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形成的酯。

在常温下呈液态,如植物油。 (2)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形成的酯。

在常温下呈固态,如动物脂肪。 注意: 矿物油不是脂肪,属烃类。

如润滑油、凡士林属于矿物油。 (3)油脂: 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它们属于酯类。

(4)酯: 酯是由醇与酸(有机酸或无机含氧酸)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从结构上看。

酯是含有酯基 的一类化合物。 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跟甘油生成的甘油酯。

其结构式为: Rl、R2、R3相同称为单甘油酯;若不同,则称为混甘油酯。 注意: ①天然油脂大都是混甘油酯。

②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③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

二、油脂的化学性质 由于油脂是酯类,具有酯的性质,可以发生水解。若油脂中含有不饱和烃基,则还兼有烯烃的一些性质。

1.油脂的氢化(还原反应) 这个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也叫油脂的硬化。 这样制得的油脂叫人造脂肪,通常又叫硬化油。

油脂氢化的目的: 一是使油变为脂肪后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储藏、运输;二是提高油脂的熔点,可用于制肥皂。生产肥皂要消耗大量的动物脂肪(如牛油和猪油等),用人造脂肪可以弥补动物油脂的不足。

2.油脂的水解 跟酯类的水解反应相同,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有酸或碱或高温水蒸气存在),油脂跟水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和相应的高级脂肪酸。 (1)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2)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和甘油 此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硬脂酸甘油脂在NaOH作用下进行皂化后,生成的硬脂酸钠与甘油和NaOH的混合液,用NaCl进行盐析再经过滤可得肥皂的主要成份-高级脂肪酸钠。 三、肥皂和洗涤剂 1.肥皂的反应原理 把动物脂肪或植物油跟氢氧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放在皂化锅内加热、搅拌,使之发生皂化反应。

反应完成后,往锅内加入食盐细粒,搅拌,静置,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物中析出,浮在液面,从而与甘油、食盐水分离。这个过程叫做盐析。

2.肥皂的去污原理 肥皂去污是高级脂肪酸钠起作用。从结构上看,它的分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极性的——COONa或—COO-,它可以溶于水,叫亲水基,另一部分是非极性的链状的烃基—R,这一部分不溶于水,叫做憎水基。

憎水基具有亲油的性质。在洗涤的过程中,污垢中的油脂跟肥皂接触后,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烃基就插入油滴内。

而易溶于水的羧基部分伸在油滴外面,插入水中。这样油滴就被肥皂分子包围起来。

再经摩擦、振动,大的油滴便分散成小的油珠,最后脱离被洗的纤维织品,而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从而达到洗涤的目的。 3.合成洗涤剂 合成洗涤剂是根据肥皂去污原理合成的分子中具有亲水基和憎水基的物质。

主要是烷基磺酸钠(R—SO3—Na )、烷基苯磺酸钠 等。 肥皂与合成洗涤剂相比较: (1)肥皂在硬水中使用时能跟Ca2 和Mg2 形成不溶于水的钙盐和镁盐,浪费了部分肥皂。

合成洗涤剂跟Ca2 和Mg2 形成的盐能溶于水,可以有效地在硬水中使用。 (2)肥皂在自然界能被微生物分解,不会累积污染水源。

有些合成洗涤剂很稳定,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能积累而污染水源。近年来用直链烃基来代替洗涤剂分子中的支链烃基,而具有直链烃基的洗涤剂是能被微生物分解的。

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对水体造成污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3)制造肥皂需要消耗大量油脂,但是油脂是可以再生的;制造合成洗涤剂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可以节省食用油脂,但是石油是有限的。

[典例剖析] 例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分析] 从油脂的定义、结构特点来分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所以A、C正确。 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所以B正确。

有些油脂的结构中烃基是不饱和的,含有双键,可以使溴水褪色,例如油酸甘油酯可与Br2加成可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所以D不正确。 例2、油脂A的通式为 (烃基R中不含有碳碳叁键)。

0。1mol的A与溶有96g液溴的四氯化碳恰好完全反应。

0。1molA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0。

6mol,求油脂A的结构简式,写出油脂A氢化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由油脂A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可求出油脂分子中双键的个数。

然后从与A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高级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应具有的化学式通式,推知油脂A的化学式通式。 最后从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总物质的量可求出油脂A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

设与油脂A中羧酸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高级脂肪酸为CnH2nO2 3CnH2nO2+C3H8O3→C3n 3H6n 2O6+3H2O 则形成的甘油酯的化学通式为C3n 3H6n 2O6 设1molA能与xmol的Br2加成。 每个不饱和烃基(—R)中含有2个C=C键。

由于A的烃基共含有6个C=C,所以A的分子式: ,即 ,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关系如下: 因为 ,所以n=。

4.什么情况下添加油脂

油脂包括动物油(常称脂)和植物油(常称油)。

动物 油有牛、羊、猪、禽油;植物油有大豆油、花生油、玉米 油、米糠油、棉油、菜油等。所有油脂的能量很高,是玉米 等的2倍以上。

但由于其价格高,一般不作饲用,只有在提 高日粮的能量浓度、降低饲料的粉尘飞扬、改善日粮品质、提高适口性、防止反刍动物的瘤胃膨胀、减轻碾磨机和混合 机的磨损、提高饲料粒状效果及减低热应激的损失时才向日粮中添加脂肪。 油脂容易氧化酸败,从而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

在添加 油脂时,应添加抗氧化剂。许多植物油,如棉油、菜油等含有 毒害物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最好用大豆油、玉米油、米糠油等。

化学油脂的硬化指什么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 - 正文

━━━━━━━━━━━━━━━━━━━━━━━━

萌芽时期(20世纪以前)

奠基时期(20世纪初)

 金属催化剂

 氧化物催化剂

 液态催化剂

 展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

 工业催化剂品种的增加

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生产

  选择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剂的发展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改进

分子筛催化剂的崛起

  大型合成氨催化剂系列的形成

更新换代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高效络合催化剂的出现

 固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中国催化剂工业的发展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工业中利用催化技术的生产过程日益增多,为适应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产品品种多、制造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和产值与日俱增的催化剂工业。

   

萌芽时期(20世纪以前)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与工业催化过程的开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1740年英国医生J.沃德在伦敦附近建立了一座燃烧硫磺和硝石制硫酸的工厂,接着,1746年英国J.罗巴克建立了铅室反应器,生产过程中由硝石产生的氧化氮实际上是一种气态的催化剂,这是利用催化技术从事工业规模生产的开端。1831年P.菲利普斯获得二氧化硫在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英国专利。19世纪60年代,开发了用氯化铜为催化剂使氯化氢进行氧化以制取氯气的迪肯过程。1875年德国人E.雅各布在克罗伊茨纳赫建立了第一座生产发烟硫酸的接触法装置,并制造所需的铂催化剂,这是固体工业催化剂的先驱。铂是第一个工业催化剂,现在铂仍然是许多重要工业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组分。19世纪,催化剂工业的产品品种少,都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由于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自工业催化剂问世以来,其制造方法就被视为秘密。

   

奠基时期(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内,制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成分由金属扩大到氧化物,液体酸催化剂的使用规模扩大。制造者开始利用较为复杂的配方来开发和改善催化剂,并运用高度分散可提高催化活性的原理,设计出有关的制造技术,例如沉淀法、浸渍法、热熔融法、浸取法等,成为现代催化剂工业中的基础技术。催化剂载体的作用及其选择也受到重视,选用的载体包括硅藻土、浮石、硅胶、氧化铝等。为了适应于大型固定床反应器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中出现了成型技术,已有条状和锭状催化剂投入使用。这一时期已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品种较为单一,除自产自用外,某些广泛使用的催化剂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同时,工业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催化理论的进展。1925年H.S.泰勒提出活性中心理论,这对以后制造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金属催化剂20世纪初,在英国和德国建立了以镍为催化剂的油脂加氢制取硬化油的工厂,1913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用磁铁矿为原料,经热熔法并加入助剂以生产铁系氨合成催化剂。1923年F.费歇尔以钴为催化剂,从一氧化碳加氢制烃取得成功。1925年,美国M.雷尼获得制造骨架镍催化剂的专利并投入生产(见图)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

这是一种从Ni-Si合金用碱浸去硅而得的骨架镍。1926年,法本公司用铁、锡、钼等金属为催化剂,从煤和焦油经高压加氢液化生产液体燃料,这种方法称柏吉斯法。该阶段奠定了制造金属催化剂的基础技术,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盐类的还原技术和合金的部分萃取技术等,催化剂的材质也从铂扩大到铁、钴、镍等较便宜的金属。

氧化物催化剂鉴于19世纪开发的二氧化硫氧化用的铂催化剂易被原料气中的砷所毒化,出现了两种催化剂配合使用的工艺。德国曼海姆装置中第一段用活性较低的氧化铁为催化剂,剩余的二氧化硫再用铂催化剂进行第二段转化。这一阶段,开发了抗毒能力高的负载型钒氧化物催化剂,并于1913年在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用于新型接触法硫酸厂,其寿命可达几年至十年之久。20年代以后,钒氧化物催化剂迅速取代原有的铂催化剂,并成为大宗的商品催化剂。制硫酸催化剂的这一变革,为氧化物催化剂开辟了广阔前景。

液态催化剂1919年美国新泽西标准油公司开发以硫酸为催化剂从丙烯水合制异丙醇的工业过程,1920年建厂,至193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又建成乙烯水合制乙醇的工厂。这类液态催化剂均为简单的化学品。

 

展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此阶段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要,燃料工业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而且相互促进,新的催化过程不断出现,相应地催化剂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首先由于对液体燃料的大量需要,石油炼制工业中催化剂用量很大,促进了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移动床和流化床反应器的兴起,促进催化剂工业创立了新的成型方法,包括小球、微球的生产技术。同时,由于生产合成材料及其单体的过程陆续出现,工业催化剂的品种迅速增多。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生产和销售工业催化剂的大型工厂,有些工厂已开始多品种生产。

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一时期曾对合成燃料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继柏吉斯过程之后,1933年,在德国,鲁尔化学公司利用费歇尔的研究成果建立以煤为原料从合成气制烃的工厂,并生产所需的钴负载型催化剂,以硅藻土为载体,该制烃工业生产过程称费歇尔-托罗普施过程,简称费托合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大规模用,40年代又在南非建厂。1936年E.J.胡德利开发成功经过酸处理的膨润土催化剂,用于固定床石油催化裂化过程,生产辛烷值为80的汽油,这是现代石油炼制工业的重大成就。1942年美国格雷斯公司戴维森化学分部推出用于流化床的微球形合成硅铝裂化催化剂,不久即成为催化剂工业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工业催化剂品种的增加首先开发了以煤为经乙炔制化学品所需的多种催化剂,其中制合成橡胶所需的催化剂开发最早。1931~1932年从乙炔合成橡胶单体2-氯-1,3-丁二烯的技术开发中,用氯化亚铜催化剂从乙炔生产乙烯基乙炔,40年代,以锂、铝及过氧化物为催化剂分别合成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的工业相继出现,这些反应均为液相反应。为了获得有关的单体,也出现了许多固体催化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用丁烷脱氢制丁二烯的Cr-Al-O催化剂,4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同一时期开发了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用的氧化铁系催化剂。聚酰胺纤维(尼龙66)的生产路线,在30年代下半期建立后,为了获得大量的单体,40年代生产出苯加氢制环己烷用的固体镍催化剂,并开发环己烷液相氧化制环己酮(醇)用的钴系催化剂。在这一时期还开发了烯烃的羰基合成用的钴系络合催化剂。

在此阶段固体酸催化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了固体酸催化剂理论的发展。为获得生产梯恩梯的芳烃原料,1939年美国标准油公司开发了临氢重整技术,并生产所需的氧化铂-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铝催化剂。1949年美国环球油品公司开发长周期运转半再生式的固定床作业的铂重整技术,生产含铂和氧化铝的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中,氧化铝不仅作为载体,也是作为活性组分之一的固体酸,为第一个重要的双功能催化剂。

50年代由于丰富的中东石油的开发,油价低廉,石油化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催化剂工业中逐渐形成几个重要的产品系列,即石油炼制催化剂、石油化工催化剂和以氨合成为中心的无机化工催化剂。在催化剂生产上配方越来越复杂,这些催化剂包括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制成的聚合用催化剂,为谋求高选择性而制作的多组元氧化物催化剂,高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以及结构规整的分子筛催化剂等。由于化工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催化剂产品品种迅速增多的局面。

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生产过去所用的均相催化剂多数为酸、碱或简单的金属盐。1953年联邦德国K.齐格勒开发常压下使乙烯聚合的催化剂(C2H5)3Al-TiCl4,1955年投入使用;1954年意大利G.纳塔开发(C2H5)3Al-TiCl3体系用于丙烯等规聚合,1957年在意大利建厂投入使用。自从这一组成复杂的均相催化剂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催化剂工业中开始生产某些有机金属化合物。目前,催化剂工业中,聚合用催化剂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选择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剂的发展选择性氧化是获得有机化学品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已开发的氧化钒和氧化钼催化剂,选择性都不够理想,于是大力开发适于大规模生产用的高选择性氧化催化剂。1960年俄亥俄标准油公司开发的丙烯氨化氧化合成丙烯腈工业过程投产,使用复杂的铋-钼-磷-氧/二氧化硅催化剂,后来发展成为含铋、钼、磷、铁、钴、镍、钾 7种金属组元的氧化物负载在二氧化硅上的催化剂。60年代还开发了用于丁烯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的钒-磷-氧催化剂,用于邻二甲苯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的钒-钛-氧催化剂,乙烯氧氯化用的氯化铜催化剂等,均属固体负载型催化剂。在生产方法上,由于浸渍法的广泛使用,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载体也成为该工业的重要内容,包括不同牌号的氧化铝、硅胶及某些低比表面积载体。由于流化床反应技术从石油炼制业移植到化工生产,现代催化剂厂也开始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微球型化工催化剂。在均相催化选择性氧化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0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大型装置投产,用氯化钯-氧化铜催化剂制乙醛的这一方法称瓦克法。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改进为了发展石油化工,出现大量用于石油裂解馏分加氢精制的催化剂,其中不少是以前一时期的金属加氢催化剂为基础予以改进而成的。此外,还开发了裂解汽油加氢脱二烯烃用的镍-硫催化剂和钴-钼-硫催化剂,以及烃液相低温加氢脱除炔和二烯烃的钯催化剂。

分子筛催化剂的崛起50年代中期,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先生产X-型和Y-型分子筛,它们是具有均一孔径的结晶性硅铝酸盐,其孔径为分子尺寸数量级,可以筛分分子。1960年用离子交换法制得的分子筛,增强了结构稳定性。1962年石油裂化用的小球分子筛催化剂在移动床中投入使用,1964年XZ-15微球分子筛在流化床中使用,将石油炼制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自分子筛出现后,1964年联合石油公司与埃索标准油公司推出载金属分子筛裂化催化剂。利用分子筛的形状选择性,继60年代在炼油工业中取得的成就,70年代以后在化学工业中开发了许多以分子筛催化剂为基础的重要催化过程。在此时期,石油炼制工业催化剂的另一成就是1967年出现的铂-铼/氧化铝双金属重整催化剂。

大型合成氨催化剂系列的形成60年代起合成氨工业中由烃类制氢的原料由煤转向石脑油和天然气。1962年美国凯洛格公司与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 (ICI)分别开发了用碱或碱土金属助催化的负载型镍催化剂,可在加压条件下作业(3.3MPa)而不致结炭,这样有利于大型氨厂的节能。烃类蒸汽转换催化剂、加氢脱硫催化剂、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甲烷化催化剂等构成了合成氨厂的系列催化剂。(见彩图)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

 

更新换代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在这一阶段,高效率的络合催化剂相继问世;为了节能而发展了低压作业的催化剂;固体催化剂的造型渐趋多样化;出现了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开始大规模生产环境保护催化剂;生物催化剂受到重视。各大型催化剂生产企业纷纷加强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力量,以适应催化剂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的趋势,力争领先,并加强对用户的指导,出现了经营催化剂的跨国公司。重要特点是:

高效络合催化剂的出现60年代,曾用钴络合物为催化剂进行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过程,但操作压力很高,而且选择性不好。10年左右出现了孟山都公司开发的低压法甲醇羰基化过程,使用选择性很高的铑络合物催化剂。后来又开发了膦配位基改性的铑络合物催化剂,用于从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这种催化剂与原有的钴络合物催化剂比较,具有很高的正构醛选择性,而且操作压力低,15年以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大规模使用。利用铑络合物催化剂。从α-氨基丙烯酸加氢制手性氨基酸的过程,在70年代出现。这些催化剂均用于均相催化系统。继铂和钯之后,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铑成为用于催化剂工业的又一贵金属元素,在碳一化学发展中,铑催化剂将有重要意义。一氧化碳与氢直接合成乙二醇所用的铑络合物催化剂正在开发。络合催化剂的另一重大进展是70年代开发的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这是由四氯化钛-烷基铝体系负载在氯化镁载体上形成的负载型络合催化剂,其效率极高,一克钛可生产数十至近百万克聚合物,因此不必从产物中分离催化剂,可节约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固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1966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开发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用铜-锌-铝-氧催化剂代替了以往高压法中用的锌-铬-铝-氧催化剂,使过程压力从24~30MPa降至5~10MPa,可适应当代烃类蒸汽转化制氢流程的压力范围,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种催化剂在70年代投入使用。为了达到提高生产负荷、节约能量的目标,70年代以来固体催化剂造型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诸如加氢精制中用的三叶形、四叶形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用的蜂窝状催化剂,以及合成氨用的球状、轮辐状催化剂。对于催化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分布也有一些新的设计,例如裂解汽油一段加氢精制用的钯/氧化铝催化剂,使活性组分集中分布在近外表层。

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继石油炼制催化剂之后,分子筛催化剂也成为石油化工催化剂的重要品种。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用于二甲苯异构化的分子筛催化剂,代替以往的铂/氧化铝;开发了甲苯歧化用的丝光沸石(M-分子筛)催化剂。14年莫比尔石油公司开发了ZSM-5型分子筛,用于择形重整,可使正烷烃裂化而不影响芳烃。70 年代末期开发了用于苯烷基化制乙苯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取代以往的三氯化铝。80年代初,开发了从甲醇合成汽油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在开发、 发展碳一化学中,分子筛催化剂将有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工业应用15年美国杜邦公司生产汽车排气净化催化剂,用的是铂催化剂,铂用量巨大,19年占美国用铂总量的57%,达23.33t(750000金衡盎司)。目前,环保催化剂与化工催化剂(包括合成材料、有机合成和合成氨等生产过程中用的催化剂)和石油炼制催化剂并列为催化剂工业中的三大领域。

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在化学工业中使用生化方法的过程增多。60年代中期,酶固定化的技术进展迅速。1969年,用于拆分乙酰基-DL-氨基酸的固定化酶投入使用。70年代以后,制成了多种大规模应用的固定化酶。13年制成生产高果糖糖浆的葡萄糖异构酶,不久即大规模使用。1985年,丙烯腈水解酶投入工业使用。生物催化剂的发展将引起化学工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此外,还发展用于能源工业的催化剂,例如燃料电池中用铂载在碳或镍上作催化剂,以促进氢与氧的化合。

  

中国催化剂工业的发展

第一个催化剂生产车间是铔厂触媒部,1959年改名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于1950年开始生产AI型合成氨催化剂、C-2型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和用于二氧化硫氧化的Ⅵ型钒催化剂,以后逐步配齐了合成氨工业所需各种催化剂的生产。8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天然气及轻油蒸汽转化的负载型镍催化剂。至年已有40多个单位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用的催化剂。

为发展燃料化工,50年代初期,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页岩油加氢用的硫化钼-白土、硫化钨-活性炭、硫化钨-白土及纯硫化钨、硫化钼催化剂。石油六厂开始生产费托合成用的钴系催化剂,1960年起生产叠合用的磷酸-硅藻土催化剂。60年代初期,中国开发了丰富的石油,开始发展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当时,石油裂化催化剂最先在兰州炼油厂生产,1964年小球硅铝催化剂厂建成投产。7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稀土-X型分子筛和稀土-Y型分子筛。70年代末在长岭炼油厂催化剂厂,开始生产共胶法硅铝载体稀土-Y型分子筛,以后在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开始生产高堆比、耐磨半合成稀土-Y型分子筛。60年代起中国即开始发展重整催化剂,60年代中期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铂催化剂,70年代先后生产出双金属铂-铼催化剂及多金属重整催化剂。 在加氢精制方面,60年代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钼-钴及钼-镍重整预加氢催化剂。70年代开始生产钼-钴-镍低压预加氢催化剂,80年代开始生产三叶形的加氢精制催化剂。

为发展有机化学工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制造乙苯脱氢用的铁系催化剂,乙炔加氯化氢制氯乙烯的氯化汞/活性炭催化剂,流化床中萘氧化制苯酐用的氧化钒催化剂,以及加氢用的骨架镍催化剂等。60年代中期为适应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新生产的催化剂品种迅速增多,至80年代已生产多种精制烯烃的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并开始生产丙烯氨化氧化用的微球型氧化物催化剂,乙烯与醋酸氧化制醋酸乙烯酯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以及治理工业废气的蜂窝状催化剂等。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三分子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当油脂里面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的就是油,反之就是脂肪。通过油脂的氢化,就是在催化剂镍的作用下和氢加成,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就变成了饱和的高级脂肪酸,就把油变成了脂肪,油脂的氢化得到的脂肪就是油脂的硬化,得到的脂肪也叫硬化油。油脂的氢化也叫油脂的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