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国际石油价格_2016年石油价格
1.运输成本控制的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2.最近中国石化怎么了?怎么一路下跌啊?请专家点评这支股票!!谢谢!!
3.06年发生的影响经济的重大
06年我国与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均超2000亿美元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张毅)据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与欧盟、美国和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
据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我与前10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在2006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由2005年底的6位增至7位。
除欧盟、美国外,日本新增为年度双边贸易超过2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
据海关统计,2006年欧盟继续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723亿美元,增长25.3%,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5.5%。美国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2626.8亿美元,增长24.2%。日本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2073.6亿美元,增长12.5%。随后依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东盟、韩国和台湾省。其中,2006年祖国大陆与台湾省的双边贸易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1078.4亿美元。其中祖国大陆对台湾省出口207.3亿美元,自台湾省进口871.1亿美元,贸易逆差达663.8亿美元。
运输成本控制的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and oil prices surge. From 2002-2007, almost month climbed 3.6% on 935. 2002 price of 1,178 yuan in 2003 to 1,454 yuan price, / / t tons 2004 is priced at 1,923 yuan, in 2005 five months ago at 2,603 yuan, / / t tons 2002-2005 increased at an erage rate of 30.2%. April 4, 2005 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light crude futures prices reached 58.28 U.S. dollars per barrel. breakthrough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in 1983 for the commencement of trading in the futures highest since the dollar. 06 in 07 oil prices he maintain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However, the current world market oil price is the result not only of the global economy has had a great impact, but to the international oil security mechanisms influence has further strengthened.
最近中国石化怎么了?怎么一路下跌啊?请专家点评这支股票!!谢谢!!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2.9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运输与配送成本控制
国际石油价格,从2005年开始一直不断攀升、居高不下。浙江省对部分农业、渔业及林业单位,实施了用油补贴措施,以缓解石油涨价的压力。但是,对运输业来说,2006年就更是一个“黑年”了,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石油价格的攀升,更重要的是来自国家对
对运输车辆整治力度的宏观加大。同时,运输业头上的“黑年”也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为了缓解产品运输的压力,一些公司不得不实施“油价补贴”、“运价上调”等措施,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公司领导层还要不厌其烦的同交管部门交涉、疏通,以方便公司的产品运输。由此看来,如何解决制造企业的运输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企业的运输成本?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油价上涨也好,交管局势紧张也吧!我想这些客观因素,单单一个制造企业是无法改变的。要解决运输问题、控制运输成本,只有从企业内部着手。
合理调配运输方式:直接从运输价格上控制运输成本,在目前严峻的客观形势下已不再成为可能,合理调配运输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输方式的不同,同批产品所产生的运输费用自然不同。先看一组数据,2005年一至五月份某公司的产品运费占销售产值的比例分别是:2.20%、2.39%、2.15%、2.14%和2.12%,而2006年一至五月份该公司的产品运费占销售产值的比例分别是:2.12%、2.16%、2.17%、2.49%和2.63%。
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明显看出,三月份之后的运费开支逐渐高于去年同期,其主要原因除了运输价格上调外,还与运输方式的调配有一定的关系。这可从该公司托运运费占整车运费的比例看出——2005年一至五月份平均为54.82%,而2006年一至五月份平均为76.27%。06年的托运运输费明显高于05年,根据运输的“规模经济”原理,托运的比例越大,总体运费也就越高。而单单从该公司整体运费价格比较来看,托约单价就明显高于整车单价。所以,在产品发运上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一定要顶住压力,做好运输方式的合理调配。能整车运输的尽量整车运输,能随车带送的,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特快发运等,充分利用运输的“规模经济”原理,使总体运输费用得到合理控制。
集中安排产品发运:运输方式的合理调配还需要营销部门《销运单》的合理安排作为——《销运单》应尽量做到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产品的集中安排,尽量减少零星货物的分散发货或同一单位的产品连续每天分批发货。这样有利于运输车辆的集中安排,有利于取整车运输,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运费。所以《销运单》的合理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适度控制外购物资运价:外购物资运输如果是供应商负责的,购企业就应进行严格的产品款核价,已督促供应商进行运输工作的合理控制管理。如果外购物资的运输是购方负责的,则其运费开支是公司运输运费中的重要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控制、节约空间。作为物资的购部门就应做好包括运费控制的全程购成本控制工作,而不仅仅是物资本身的购买成本。在购进物资的运输上尽量取同路物资的混载,减少车辆安排次数;充分利用公司回程车辆,有效控制运价,以合理节约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的控制,除了制造企业宏观方法的把握外,在生产一下任何一项工作细节中都可找到相应的控制点;公司每一个员工也都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车间工人可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报交的及时率,控制等工待料的发生(例如,上述企业在06年的1-5月份生产延迟,而造成运输车辆等待损失的事情就发生了26起,按每期300元损失赔偿计算,也近7800元,在算上两次发货损失就更重了。),从而避免二次发货甚至多次发货造成的运费损失。所以,作为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关心包括运费成本在内的每一项成本控制,为公司成本控制献计献策,发扬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在运费成本控制中所占的比重。
06年发生的影响经济的重大
中国石化05年实现收入7991亿元,净利润396亿元,同别增长35%和22.6%,每股收益0.456元(香港会计准则0.472元),符合预期。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反而同比下降2.8%,主要是炼油业务受制于政策亏损较大。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长期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甚难体现。作为A股市场旗帜性企业,公司股改日益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构成安全边际,维持推荐评级。
勘探开发一枝独秀。受益于原油价格高涨,2005年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9亿元,同比大增213亿元。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平均实现销售价格2,665元/吨(约45.9美元/桶),同比增长36.2%;天然气产量提高14%,平均实现销售价格673元/千立方米,同比提高9.3%。上游经营收益占全部经营收益的比例达到70%。
炼油亏损大,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增利减。2005年中国石化汽柴煤油产量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亏损较大,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的特征比较明显。
股改迫近,维持推荐评级。长期估值受矿产税制、成本项目变化、上游发现、汇率、行业竞争格局演变影响远大于短期的炼油毛利变动。公司06年受益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程度较为有限。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增长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考虑对价预期,维持推荐-A评级。
一、上游业务地位突出
2005年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8亿,占全部经营收益的70%,地位较2004年更加突出。成品油价格管制使中国石化更像一只原油股。
二、炼油补贴后仍亏损35亿
中国石化2005年汽柴煤油产量同比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
三、营销板块通过内部价格调整补贴炼油导致部门收益下降,化工景气逐季下滑
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趋势已成。
四、发现特大型整装海相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探明储量2,510.7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1,883.04亿立方米,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二零零八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年以上,二零一零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年,并配套建设川东北至山东济南的天然气管线。该气田的发现扩大了中国石化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为未来增储上产创造了条件。
五、增加资本支出
2005年公司资本支出587亿元,其中勘探及开板块230.95亿元,炼油板块141.27亿元,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已全面建成投用;营销及分销板块109.54亿元,西南成品油管道全线建成投用,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全年净增自营加油站786座,巩固了市场主导地位;化工板块资本支出93.86亿元,分别用于茂名乙烯扩建、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的PTA改造、化肥原料煤代油改造;总部及其他资本支出人民币11.64亿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另外,上海赛科和扬巴乙烯两大合资项目顺利投入商业运营,计入资本支出26.02亿元。
2006年资本支出人民币700亿元。其中:勘探及开板块298亿元,炼油板块146亿元,化工板块125亿元,营销及分销板块110亿元,总部及其它21亿元。
六、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启动
公司盈利受益于新机制的远景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存在相当不确定性。05年炼油业务亏损130亿元,与我们估计的120~150亿元相符,如果原油价格变动不大,3月26日的成品油价调整大致可令中石化的炼油业务盈亏平衡。但05年的WTI均价为56美元/桶,06年一季度已经较05年平均数上涨了12.9%,达到63.64美元/桶,米纳斯现货价较05年均价上涨的幅度更大,为22.9%,达到63.28美元/桶。按照油品定价机制配套改革方案的设计,这样的原油价格水平下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应处于盈亏平衡状态,如果原油价格不从目前位置回落,成品油出厂价未来仍需继续上调。
七、注意长期因素
目前市场对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提升炼油利润从而带来炼油、炼化尤其是一体化公司估值上升的关注度高,而对一些从更根本、更长远角度影响公司估值的因素注意不足。实际上,炼油业务作为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地位和重要性不仅低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甚至也低于下游的渠道价值,05年三季度罕见的全球炼油高毛利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常态。和加工制造环节所能提供的有限附加价值相比,矿产税制的显著调整、汇率的明显变动以及未来石化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公司的估值,这些因素基本为负面。只有勘探开发的重现,才是能够从根本上显著提升公司价值的。
八、股改对价提供中短期安全边际
06年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扣除特别受益金后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预计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作为旗帜性公司,股改日渐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提供了投资的安全边际,维持推荐-A评级。
2007年是中国经济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将经济增长由“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实际反映出中国经济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这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过程中,如何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国际收支双顺差过大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会长期存在,这也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难度。平衡好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的关系,需要极高的政治和政策智慧。
2007年的经济生活已经开始。
从早年的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好与快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历次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已实现了快的目标,但同时,好的目标依然遥远,并且更具挑战性。
只有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环境相协调,解决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才能驶入“又好又快”的快速发展轨道。
结构矛盾更加严峻
投资过热引起经济过热,是中国经济的顽症,几乎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围绕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进行,此轮调控也不例外。经过近两年的调控,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一方面,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年未有的31.3%,预计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32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5万多亿元。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投资增幅回落较大。统计显示,10月份城镇投资增幅只有16.8%,是近几年来最低。当月整个东部地区以及全国10个省市投资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其中上海更出现40%的负增长。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同时,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投资增幅依然高企不下,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在高增长条件下,、环境压力更大,希望通过国际市场解决能源约束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持多年强劲势头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也水涨船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远超2005年全年1019亿美元的水平;同比增加660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已过1万亿美元。同时,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近123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59%,明显低于中国GDP占全球4.4%、贸易占6.5%的比重。
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导致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国际收支大幅顺差不但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也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国内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低端,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制造业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中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美国经济每下降一个点,就会影响中国出口下滑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的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与投资贡献率相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加剧,而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49.8%,比2005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9.2%,降低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多的第二产业,而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人口、、环境的矛盾也在加剧,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急剧老年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我国能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性产品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完成这两个“硬指标”的压力显而易见。
结构调整剑指何方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是“又好又快”的主要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调投资、促消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2007年协调三驾马车的主要措施;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切入点,2007年将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日益加大的人口、、环境矛盾。
在投资方面,将优先发展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在贸易方面,要控制顺差扩大的趋势,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消费方面,必须着力提高农民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价格和税收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调整制造业投入的价格,包括土地、能源、水、自然和环境,使之符合相对稀缺程度和社会偏好;消除税收体系中补贴和刺激制造业的扭曲现象,其中包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都将陆续出台。发改委已经表示,2007年,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价差,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开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等现象有望改变。提高土地使用税,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措施已经出台,差别电价政策也已进行了完善,两税合并已成事实。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可以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为此将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以消除过度投资倾向等都将取得进展;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等也将进行改革;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产品将受到严格管制,企业的自主创新将受到鼓励。
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刺激国内消费,支出将从投资向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转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将继续开展就业促进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发改委将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的经营中增加收益;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保证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今年的突出任务。按照部署,国家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运用税率政策、调整相关货币政策,控制顺差;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通过加高税负控制粗钢等初级品的出口,加强科技类和类产品的进口。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新技术过度依赖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