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期油价调整时间表图片_下一期油价调整时间表
1.什么是股指期货?如何买卖?
2.工行账户原油份额调整日什么意思
3.求:适合一群经济学初学者讨论的经济话题
是什么经济原则决定外汇汇率,又是什么使之改变的呢?这必须从分析外汇市场入手。
外汇交易市场,顾名思义,是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市场,汇率就是在这里决定的。外汇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二是各国货币的价格,这种价格是以各国自己的单位标定的。尽管外汇市场上有如此种种不同的交易,但汇率决定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许多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供给和需求关系来解释外汇市场的活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用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分析外汇汇率的市场决定。他用的例子是英镑和美元之间的双边贸易。美国对于英镑的需求,是由于英国向美国提供商品、服务和投资等等。美国需用英镑来支付这些商品和服务。英镑的供给则取决于美国向英国提供的商品、服务和美国在英国的投资等。外汇交换的价格,即汇率,就定于供给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点。外汇交换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货币的汇率。这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于每一种货币,于是供给和需求就来自世界的四面八方,这个多边的交换决定了整个世界的汇率。
美元与黄金
美元跌的时候黄金在涨,而黄金跌的时候美元则往往处于上升途中,黄金与美元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呈负相关。为何美元能如此强的影响金价呢?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美元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柱石,美元和黄金同为最重要的储备资产,美元的坚挺和稳定就消弱了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保值功能的地位。
第二,美国GDP仍占世界GDP的1/4强,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一,世界经济深受其影响,而黄金价格显然与世界经济好坏成反比例关系。
第三,世界黄金市场一般都以美元标价,这样美元贬值势必导致金价上涨。比如,20世纪末金价走入低谷,人们纷纷抛出黄金,就与美国经济连续100个月保持增长,美元坚挺关系密切。
美元与石油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净进口国,石油价格上涨无疑会给美国的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并导致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从历史情况来看,历次石油危机都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且是导致美元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美元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将不同于前述对一般石油进口国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油价的上涨意味着对美元支付需求的上升,因而美元仍有可能继续保持强势货币的地位,从而使分析变得复杂。
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均表明石油价格的波动是导致美元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美元名义汇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美元实际汇率水平的波动。
首先,油价的上涨会全面提高生产资料成本和生活成本,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而通货膨胀又会提高名义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国内信贷需求水平的上升,进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美国。国外资本的流入将导致美元汇率的上升。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又常常会加强美元的升值过程,联储往往在石油价格上升的初期采取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这样利率水平的升高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从而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其次,油价的上涨使得石油输出国的贸易出现盈余,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增加,产生所谓的“石油美元”,这些石油美元出于逐利的需要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大量购买美元资产,进而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第三,油价的持续上升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使得石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确定性,因而这些国家纷纷提高他们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对美元的需求,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在上述三方面影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美元在面临石油价格上涨时出现名义汇率水平上升的情况。在名义汇率上升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取决于美国国内的物价水平与国外价格水平之比。由于美国的石油消耗比其他国家要大,因此油价上涨对美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要比其他国家大。这样相对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致,因而在油价上涨时,美元的实际汇率水平将会上升。
国内政局对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主要是由政局不稳引起经济政策变化,从具体形式来看,有大选、战争、政变、边界冲突等。政治事件通常都是突发事件,出乎外汇市场的意料,所以使外汇市场现货价格异常剧烈的波动,其波动幅度往往超过外汇价格的长期波动幅度。
一、大选:一国进行大选,就意味着领导者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在大选过程中,选举形势的变化即人们对选举结果的预期都会对外汇市场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政权更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政权更迭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外汇更是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如1998年俄罗斯政局不稳就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
三、战争或政变:当一国发生政变或爆发战争时,该国的货币就会呈现不稳定而下跌,局势动荡是打击该国货币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国在1991年进行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时,美元汇率就经历了一轮大幅度的波动。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以及美国对阿富汗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也同样打击了美国的消费和商业信心,使美元有贬值的压力。
社会政治因素影响外汇市场通常都是一些突发行事件,这种短期性突发事件会引起外汇的现货价格波动,甚至背离期长期的均衡价格,但是事件过后,外汇走势又会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变动。一般来说,短期的价格变动最多只会修正长期外汇均衡价格的方向,却很难改变或彻底扭转它的长期波动趋势。
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各项经济指标中最基本的一项,它反映了一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国民生产总值由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还是衰退阶段,从GNP的变化中可以观察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增长,反映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力也随之增强,该国政府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增大,导致其货币的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即表示该国的生产转弱,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利率下降加上该国经济表现不佳,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下降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被视为进入了经济衰退期。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也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很多,常用的有:
1、生产物价指数
生产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原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该指标对未来的消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影响很大,也是预示消费价格趋势的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非常微妙,并且反复无常,如果生产物价指数较预期的高,则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有关部门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上升;但如果有关部门处于其他的考虑,没有紧缩银根,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可能下跌。
2、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城市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情况,是广泛用来反应通货膨胀的情况的工具,一般一百分比来表示。当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显示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论上来说,该国货币应该有下降的趋势,但很多国家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往往同时带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反而会利好该国货币;而如果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利率也可能会趋于回落,反而利淡该国货币了。
3、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指的是市场零售价格的变化,是一国通货膨胀状况的另一种指示器。当一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个人消费增加,就可能带来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该指标的持续上升,就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政府收紧货币供应,该国货币汇率上升。零售物价指数反映的是零售商品价格的平均变化,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消费物价指数是按照不同商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的,它反映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变化。
4、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反映的是批发价格的变化,其反映的内容与零售物价指数基本相同,其计算方法更加简便,在没有零售物价指数的情况下,可以用批发物价指数来代替分析通货膨胀状况。
三、利率
当一国利率水平上升时,持有该国货币的投资者利息收益增加,导致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同时引起短期资本向该国流动,而本国的资本流出减少,导致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得到改善,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利率水平下降,则持有该国货币的投资者利息收益减少,对该货币的需求会下降;同时引起短期资本向国外流动,而资本流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恶化,引起汇率下跌。
四、就业
就业情况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就业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数、失业率、各行业就业情况等。就业人数是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一个指标,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人数就会随之增加,因此就业人数的增加,反映一国经济蓬勃发展,对该国货币的汇率是一个利好。
五、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包括一切从工资即社会福利或其他途径中取得的收入总额,个人收入是个人消费的来源,反映了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将来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个人收入的变化还会影响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汇率。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一个国家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增加和外汇汇率上升;反之,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减少,以至外汇汇率的下跌。如果市场预期的个人收入水平低于实际收入水平时,该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反之如果市场预期的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实际收入水平,则该国货币的汇率会下降。
六、工业订单
工业订单反映了一国工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包括耐用品订单和非耐用品订单。该指标反映了制造生产情形的好坏,制造业的厂商通常是在接到订单后才安排生产的,因此该指标也被视为下一期生产活动的预兆。当耐用品订单大幅度减少时,反映制造业疲弱,下一期产量减少,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放缓,因此对该国货币不利;反之,当耐用品订单增加时,反映该国经济发展良好,有利于该国货币。
七、商业库存和销售
商业库存是处于储备状态的商品。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会立即通过流通领域全部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有一部分要储存起来以备生产和销售,因此工商企业保持一定数量的商业库存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及营业范围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库存量的显著增加或减少与市场状况和经济兴衰由直接的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果商业库存突然增加,预示着经济发展将要受阻,有进入停滞或衰退的可能;在经济发展低迷的时期,如果商业库存突然减少,则表明经济发展有好转的迹象。因此,商业库存是显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先行指标。
八、外贸平衡数字
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各国都定期公布一定时期的贸易数字。如果一国经常出现贸易逆差,意味着国民收入流出,使国家经济转弱,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往往要使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因此,当一国贸易逆差扩大时,该国货币的汇率将会下降;反之,当外贸出现顺差时,该国货币的汇率有上升的趋势。
什么是股指期货?如何买卖?
4.5.3.1 基本统计分析
令POt,PEt分别表示第t日WTI国际原油价格和欧元对美元汇率价格,其统计特征如表4.23所示。不难发现,首先,两个价格(汇率也可以看做一种相对价格)序列都是非正态分布的;其次,两个价格序列都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因此存在显著的波动集聚性。还有,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价格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从两者的标准差也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油价波动的风险比汇率波动风险要大。
表4.23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
4.5.3.2 均值溢出效应检验
(1)协整性分析
为了利用长期弹性的概念,我们先对两个价格序列取自然对数,得到两个新的变量1n_PO和1n_PE。由于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取自然对数后仍然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检验结果表明,取自然对数以后,两个价格序列仍然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应用协整理论的基本要求。具体统计检验结果可向作者索要。
,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回归方程如下:国外油气与矿产资源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式中:括号内为相应变量的t统计量值;**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采用ADF方法检验回归方程残差项εt的平稳性,结果发现,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平稳的。因此,我们认为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而从协整回归系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是正向的。并且,国际油价关于欧元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26,即美元汇率变动1%,国际油价长期来看平均变动1.2607%。可见,两个市场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非常显著,因此在分析和预测国际油价长期走势时,美元汇率的变化必须考虑。
(2)跨期互相关检验
尽管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都不是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符合建立VaR模型的先决条件。而为了确认是否需要采用VaR模型建模,我们先检验国际油价序列和美元汇率序列的跨期互相关性,滞后2阶时,得到跨期互相关系数如表4.24所示。可见,油价和汇率序列之间滞后2期的互相关系数都较大,这说明两个市场的条件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引导和滞后关系。因此,建立VaR模型很有必要。
表4.24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的跨期互相关系数
(3)均值溢出效应检验
通过对油价和汇率两个序列建立VaR模型,根据模型的整体AIC值最小准则,求得Granger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阶数为1,从而得到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25所示。从显著性概率发现,欧元对美元汇率是国际油价波动的Granger原因。而国际油价变化并不是显著引起美元汇率起伏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从美元汇率到国际油价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即国际油价的变化受前期美元汇率变化的显著影响。
表4.25 油价和汇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自2002年起,美元持续贬值,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试图有效拉动出口,缩减贸易赤字。另一方面,受到市场供需、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油价自2002年起也连创新高。通过上述均值溢出效应检验,我们可以认为,美元的贬值对国际油价上涨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于原油期货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而美元贬值导致部分外国投资者大量买进原油期货交易合约以获取更高利润,而原油期货价格的走高势必导致现货价格的上扬。当然,这里面也暗含一种长期影响的意义。
与前人采用实际油价和实际汇率计算得到的结果相比,采用名义价格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从长期而言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仍然存在一种均衡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影响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物价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个市场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分析
在VaR 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变量当期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基于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建立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27所示。可见,美元汇率一个标准差(对数值为0.1463,对应原始汇率的0.1557)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是缓慢增加的,在大约1年以后(具体结果为234天)达到最大程度0.00879美元/桶(此为对数值,转换成国际油价为1.0088美元/桶),并趋于平稳减缓;而国际油价的一个标准差(对数值为0.2422美元/桶,对应原始油价为8.3743美元/桶)对美元汇率的影响较为微弱,接近于0。这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
图4.27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的脉冲响应函数
a—油价受到冲击后的反应;b—美元汇率受到冲击后的反应
4.5.3.3 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1)价格序列的GARCH效应分析
从表4.23中看到,两个价格的平方序列均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性,即原序列具有显著的波动集聚性,因此我们引入ARCH 类模型刻画这种性质。考虑到序列的自相关性,因此主体模型采用随机游走模型。通过检验残差的ARCH 效应,我们发现,国际油价序列存在显著的高阶ARCH 效应,因此考虑采用GARCH 模型,然后按照AIC值最小的准则,多次尝试,决定采用GARCH(1,1)模型来描述国际油价序列的波动集聚性。另外,考虑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油价上涨和下跌带来的价格波动并不对称,因此考虑采用TGARCH 模型,通过模型的AIC 值发现,这样的做法也是合理的。检验TGARCH模型残差的ARCH 效应,发现ARCH 效应已经滤掉,而且,Q(10)和Q2(10)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也表明模型残差不再存在额外的序列相关性和波动集聚性,这说明TGARCH(1,1)模型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的拟合效果较好。同理,我们发现GARCH(1,1)模型能较好地刻画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集聚性。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26所示。
表4.26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T)GARCH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模型的残差都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采用基于GED分布的(T)GARCH模型描述模型残差的尖峰厚尾特征。表4.23结果显示,GED分布的参数均小于2,从而验证了使用(T)GARCH模型对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建模时所得残差项的厚尾特征。
波动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国际油价的波动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即杠杆效应。杠杆系数为负,表示相同幅度的油价上涨比油价下跌对以后油价的波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油价下跌时, 对ht的影响程度α1+Ψ为0.0219;而油价上涨时,该影响程度α1为0.0688,是油价下跌时的3.1倍左右。产生这种杠杆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石油供给者的市场地位明显高于石油需求者。因此,油价上涨会加剧石油短缺的预期,使市场交易者倾向于在当期购买。这种争夺加剧了油价的进一步上扬,加上市场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促使油价上涨时波动程度格外突出。而油价下跌时,石油生产商减少开采量,石油经销商囤货待售,导致市场供给量降低,油价出现回升,阻碍了其进一步下挫。可见,石油市场多空双方的不对称地位决定了供给不足时油价的上涨幅度要大于供给过剩时油价的下跌幅度,从而造成了石油市场的上述杠杆效应。
从波动模型也可以发现,美元汇率的波动存在显著的GARCH 效应。方差方程中 与h t-1前的系数之和α1+β1刻画了波动冲击的衰减速度;其值越靠近1,则衰减速度越慢。在本节的GARCH(1,1)模型中,该系数之和为0.9872,说明美元汇率具有有限方差,即属于弱平稳过程。美元汇率的波动最终会衰减,但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其中ht-1前的系数为0.9533,表示当期方差冲击的95.33%在下一期仍然存在,因此半衰期为14天。
(2)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按照前文的波动溢出效应检验模型,得到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之间波动溢出效应估计结果,如表4.27所示。我们发现,从统计上讲,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y系数都不显著。可见,尽管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也有显著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但是它们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即双方的价格波动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价格波动程度的大小不会显著互相传递。这也表明,从价格波动态势的角度讲,美元汇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相当薄弱。
表4.27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检验结果
4.5.3.4 风险溢出效应检验
市场有波动不代表一定有风险,因此风险溢出效应是波动溢出效应的一种拓展。按照VaR的计算思路,本节采用国际油价分布函数的左分位数来度量油价下跌的风险,表示由于油价大幅度下跌而导致的原油生产者销售收入的减少;而采用分布函数的右分位数来度量油价上涨的风险,表示油价大幅度上涨而导致的原油采购者的额外支出。这种全面考虑市场风险的思路同样适用于美元汇率市场。就本节采用的欧元对美元汇率而言,汇率的涨跌将在多个方面给国际汇率市场的不同主体产生不同的风险。比如就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国际进出口贸易而言,汇率下降表示美元升值,美国出口商和欧元区的进口商将面临较大风险;汇率上升表示美元贬值,则美国进口商和欧元区的出口商就可能面临明显的市场风险;而就石油美元而言,美元升值,将额外增加石油进口国(如欧元区)的开销;美元贬值,又会给主要石油出口国(如OPEC)的石油销售收入形成阻碍。
综上所述,石油市场和美元汇率市场都需要同时度量价格下跌和上涨的风险,从而为市场不同参与主体提供决策支持。本节将采用上述基于GED分布的TGARCH(1,1)模型和GARCH(1,1)模型,按照方差-协方差方法来分别度量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在价格上涨和下跌时的VaR 风险值,并检验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
(1)GED分布的分位数确定
根据GED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使用MATLAB编程,经过多次数值测算,求出GED分布在本节所得自由度下的分位数(表4.28)。表中结果显示,95%的分位数与正态分布的1.645基本相同,但99%的分位数却明显大于正态分布的2.326,这也表明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都具有严重的厚尾特征。
表4.28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的GED分布参数及分位数
(2)基于GED-(T)GARCH模型的VaR风险值计算
根据上述VaR 风险的含义,按照方差-协方差方法,我们得到以下两个计算VaR风险的公式。价格上涨风险的VaR值计算公式为:
国外油气与矿产资源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式中:μm,t为第m个市场第t日价格的条件均值(即实际值与残差的差),zm,a为第m个市场中(T)GARCH(1,1)模型的残差所服从的GED分布的右分位数;hm,t为第m个市场价格的异方差。
同理,得到价格下跌风险的VaR值计算公式为
国外油气与矿产资源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基于上述计算公式,本节计算了在95%和99%的置信度下,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上涨风险和下跌风险。经过LR检验(Kupiec,1995),我们发现VaR 风险的结果是可靠和可行的。
(3)风险溢出效应检验
得到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上涨和下跌时的VaR风险值之后,我们根据Hong(2003)提出的风险-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构造相应的统计量Q1(M)和Q2(M),并通过M ATLA B编程求出统计量的值及其显著性概率,从而检验石油市场和美元汇率市场之间的双向和单向风险溢出效应。计算结果如表4.29所示,其中M分别取10,20和30。
从风险检验结果看到,从下跌风险角度(即油价下跌,美元升值)看,国际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单向风险溢出效应,发现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从美元汇率市场到国际石油市场的风险溢出,而并不存在从国际石油市场到美元汇率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可见,美元汇率升值的风险对国际油价下跌的风险影响显著。而在99%的置信度下,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可以认为,就下跌风险而言,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比较有限,当准确性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美元汇率升值对油价下跌的风险影响可以忽略。
表4.29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价格风险溢出效应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从上涨风险角度(即油价上涨,美元贬值)看,不管是在95%还是99%的置信度下,两个市场之间都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风险溢出效应。可见,近些年来,虽然美元总体上持续贬值,但就市场风险而言,这种贬值并未给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风险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尽管国际油价高企导致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采购者(如中国和印度)的购油额外支出明显增加,但美元持续贬值并不是这些国家支出增加的显著原因。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美元升值对国际油价走低的风险作用,采取积极手段,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近些年来,尽管从每日交易的角度而言,美元汇率时有涨落。但总体而言,美元贬值是大趋势,欧元对美元汇率连创历史新高,这种趋势并没有给油价上涨风险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市场交易者而言,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是一个满意的信号。
工行账户原油份额调整日什么意思
指数期货与普通的商品期货除了在到期交割时有所不同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以某一股票市场是指数为例,假定当前它是1000点,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指数目前现货买卖的“价格”是1000点,现在有一个“12月底到期的这个市场指数期货合约”,如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看涨,可能目前这一指数期货的价格已经达到1100点了。假如说你认为到12月底时,这一指数的“价格”会超过1100点,也许你就会买入这一股指期货,也就是说你承诺在12月底时,以1100点的“价格”买入“这个市场指数”。这一指数期货继续上涨到1150点,这时,你有两个选择,或者是继续持有你是期货合约,或者是以当前新的“价格”,也就是1150点卖出这一期货,这时,你就已经平仓,并且获得了50点的收益。当然,在这一指数期货到期前,其“价格”也有可能下跌,你同样可以继续持有或平仓割肉。 但是,当指数期货到期时,谁都不能继续持有了,因为这时的期货已经变成“现货”,你必须以承诺的“价格”买入或卖出这一指数。根据你期货合约的“价格”与当前实际“价格”之间的价差,多退少补。比如上例中,假如12月底到期时,这个市场指数实际是1130点,你就可以得到30个点的差价补偿,也就是说你赚了30个点。相反,假如到时指数是1050点的话,你就必须拿出50个点来补贴,也就是说亏损了50个点。 当然,所谓赚或亏的“点数”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这些点折算成有意义的货币单位。具体折算成多少,在指数期货合约中必须事先约定,称为合约的尺寸,假如规定这个市场指数期货的尺寸是100元,以1000点为例,一个合约的价值就是100000元。 股指期货交易与股票交易的不同
1.股指期货可以进行卖空交易。股票卖空交易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首先从他人手中借到一定数量的股票。国外对于股票卖空交易的进行设有较严格的条件,而进行指数期货交易则不然。实际上有半数以上的指数期货交易中都包括拥有卖空的交易头寸。对投资者而言,做空机制最富有魅力之处是,当预期未来股市的总体趋势将呈下跌态势时,投资人可以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股市见底,使投资人在下跌的行情中也能有所作为。 2.交易成本较低。相对现货交易,指数期货交易的成本是相当低的,在国外只有股票交易成本的十分之一左右。指数期货交易的成本包括:交易佣金、买卖价差、用于支付保证金(也叫按金)的机会成本和可能的税项。美国一笔期货交易(包括建仓并平仓的完整交易)收取的费用只有30美元左右。 3.较高的杠杆比率。较高的杠杆比率也即收取保证金的比例较低。在英国,对于一个初始保证金只有2500英镑的期货交易帐户来说,它可以进行的金融时报100种(FTSE-100)指数期货的交易量可达70000英镑,杠杆比率为28:1。 4.市场的流动性较高。有研究表明,指数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明显高于股票现货市场。如在1991年,FTSE-100指数期货交易量就已达850亿英镑。 5.股指期货实行现金交割方式。期指市场虽然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衍生市场,但期指交割以现金形式进行,即在交割时只计算盈亏而不转移实物,在期指合约的交割期投资者完全不必购买或者抛出相应的股票来履行合约义务,这就避免了在交割期股票市场出现“挤市”的现象。 6.一般说来,股指期货市场是专注于根据宏观经济资料进行的买卖,而现货市场则专注于根据个别公司状况进行的买卖。 股指期货市场的结构与功能
一、期货交易所
期货交易所指的是法律允许的具体买卖股指期货合约的场所。期货交易所是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地区)的法律都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内进行,任何在期货交易所外进行的交易都是非法的。 尽管各类交易所近年来出现了公司化经营趋势,但世界上大多数交易所都是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我国1999年9月1日起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期货交易所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其章程的规定实行自律管理;期货交易所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规定:期货交易所的注册资本划分为均等份额的会员资格费,由会员出资认缴。期货交易所的权益由会员共同享有,在其存续期间,不得将其积累分配给会员。并规定了期货交易所应当履行的十项职责:提供期货交易的场所、设施及相关服务;制定并实施期货交易所的业务规则;设计期货合约、安排期货合约上市;组织、监督期货交易、结算和交割;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市场风险;保证期货合约的履行;发布市场信息;监管会员期货业务,检查会员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指定交割仓库的期货业务;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职能。 《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明确了期货交易所的组织机构。期货交易所设会员大会和理事会。会员大会是期货交易所的权力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对会员大会负责。理事会由9至15人组成,其中非会员理事不少于理事会成员总数的1/3,不超过理事会成员总数的1/2。期货交易所理事会可以设立监察、交易、交割、会员资格审查、调解、财务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具体职责由理事会确定,并对理事会负责。期货交易所设总经理一人,副总经理若干人。总经理是期货交易所的法人代表,是当然理事。 除了期货合约外,交易所也提供期权和其他现货金融工具的交易机会。交易所设立的基本宗旨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集中市场,并制定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和统一的交易法规让会员从事交易,监督所有交易的进行与有关法规的执行。但是,交易所本身并不从事期货买卖。会员有权利进场做交易,但并没有义务一定要进场从事交易。 二、清算所
清算所又称清算公司,是指对期货交易所中交易的期货合约负责对冲、交割和统一清算的机构。清算所的建立是期货交易安全而有效率的重要保障。有些清算所是交易所的一个重要部门(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有些清算所则是在组织机构、财务体系、运行制度等方面独立于交易所的机构(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部分的清算所都是各自独立的机构,但也有几个不同交易所共同使用一个清算机构的情况,如国际商品清算所(ICCH)负责清算大部分英国期货交易所,市场间清算公司(The Intermartet Clearing Corp)则替纽约期货交易所(NYFE)与费城交易所(PBOT)清算。 P> 和交易所一样,清算所通常是个非营利性的会员组织。清算所的会员通常都是依附于交易所的会员,除了拥有交易所的一般会员席位外,还要通过比一般会员更严格的财务指标规定。所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分为清算会员和非清算会员,非清算会员要通过清算会员进行清算,并支付一定的佣金费用。 我国的期货交易所有组织,监督期货结算的职能,交易所下设结算部作为承担期货结算职责的机构。全球证券市场、期货市场整合的趋势之一便是交易所和清算机构间日益增多的合并案例。 三、经纪商
期货交易所的会员分为自营商和经纪商两种。自营商是为自己在场内进行期货买卖的会员,而经经商本身并不买卖期货合约,而只是受非会员的客户委托,代替他们在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并从客户那里收取佣金以作为其收入。在国外,有些交易所仅限私人拥有交易所席位,而有些交易所也允许企业、公司等机构申请拥有席位。在美国,根据全国期货协会(NFA)的定义,期货经纪高(或称期货佣金商,FCM)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是一个代表金融、商业机构或一般公众进行期货或期权交易的商行或公司,也有人称其为电话所,经纪人事务所或佣金行,它是金融领域高度多样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商号专长于金融和商业性套期保值,其它的则致力于公众投机交易。 《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只能接受客户委托从事期货经纪业务,非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只能从事期货自营业务。《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期货经纪是指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以自己的名义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交易结果由客户承担的经营活动。经营期货经纪业务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期货经纪公司。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期货经纪业务。 四、投资者
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范围很广,一种区分方法是分为自营商或专业投机商,套期保值者和大众交易者,专业投机商又分为”抢帽子者”,日交易者和大头寸交易者。但更一般的区分是将投资者分为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机者。 1.套期保值者
套期保值者是通过股指期货交易来规避股票交易中系统风险的交易者,它们是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者主要包括证券发行商、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2.套利者
套利者是指利用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以及不同股指期货市场,不同股指期货合约之间出现的价格不合理关系,通过同时买进卖出以赚取价差收益的交易者。有关严格区分套利和图利的讨论见第六、七章。股指期货的套利最常采用的是指数套利,当实际期货价格偏离理论期货价格时,可能通过同时买卖赚取无风险收益。 套利者的交易活动对股指期货市场是十分重要的,其交易活动可以使市场的错误定价迅速恢复平衡,有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也是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传递渠道。 3.投机者
投机者是根据他们对股票价格指数走势的预测通过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以获取利润的交易者。对股指期货的投机者而言,并不完全相同于商品期货或其它金融期货,因为投资者根据对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通过股指期货市场低成本、高效率的间接投资股票市场。 五、股指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股指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整个资本市场或社会经济体系来讲,股指期货有三个的经济功能:一是价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的价格是交易双方在交易所通过公开喊价或计算机自动撮合的电子交易形成的,有关期货价格的信息不停地来自各个分散的方面,交易者不断地利用有关信息,将其考虑到价格决定中去,以对期货价格变化做出合理的估计。虽然单个投资者对相关资产的价格估计会有所偏差,但从市场整体看,集体理性会形成比较合理的期货价格。由于期货合约交易频繁、市场流动性很高、交易成本低、买卖差价小,瞬时信息的价值会较快地在期货价格上得到反映。股指期货的集中、公开交易近似于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传播对股票的价格预期和下一期股指期货的价格决定有重要的影响。二是稳定市场和增强流动性的功能。当股票市场价格和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偏离时,市场中的投机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能够敏锐地衡量出两个市场一方或两方的错误定价程度,通过比较交易成本,进行各种策略的交易操作,从而纠正市场的错误定价平抑市场波动,防止暴涨暴跌。股指期货会增加因套利、套期保值及其它投资策略对股票交易的需求,从而增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三是促进资本形成的作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托宾(J.Tobin)提出的Q比率的概念,企业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为Q比率,Q>1时,进行新的资本投资更有利,从而增加投资需求,Q<1时,公司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的资本投资更便宜,会减少资本需求。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重置成本有所提高,即提高Q比率,就会增加资本形成。证券的价格水平是由证券供求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而决定的。股指期货能够增加由于套利交易和规避风险需求导致的股票需求,也可以使证券供给因预期性套期保值而相对比较稳定这些因素都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股指期货市场另一方面的基本功能是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更有效地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第一,证券资产在居民和机构的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投资者往往要根据各种资产收益率变化进行资产调整和重新配置,单纯利用证券现货市场进行大幅度的资产结构调整,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增大市场波动性和投资者交易的执行成本和佣金费用,而利用股指期货合约可能通过不同资产的暴露程度使综合头寸达到调整资产结构的要求,而不至于引起价格的大幅波动,交易费用也较低。第二,证券承销商和发行人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预期性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保证证券发行顺利进行。第三,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套利交易。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市场,以对冲风险为目的的交易约占总交易量的20%,充分反映了恒指期货对套期保值的巨大存在价值。而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指数投资基金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利交易以获取无风险收益。第四,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间接投资股票市场,使自己专注于分析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和股票市场大势,免除从繁多的股票中桃选可投资股票的麻烦,以及减少投资股票市场的信息搜集、加工、处理成本。 六、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一些特殊的功能
除了以上这些一般性功能,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第一,为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提供条件。发达证券市场的经验表明,以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在于用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但组合投资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但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中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属于新兴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占比例很高,要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必须提供包括股指期货作为规避系统性风险工具在内的一系列条件,股指期货市场已经与优化投资者结构联系在一起。第二,股票市场国际化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将面临一系列的考验,一方面,境外投资者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他们有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股票市场可能会加大市场的波动甚至出现大幅度的涨落调整,股指期货市场不单是满足境外投资者的需求,以吸引国外资本,也是在开放条件下稳定股票市场的需要。第三,完善证券市场的结构,丰富市场层次,推动市场深化。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只有单一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即只有交易所交易市场,缺乏非上市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和机构投资者需要的第三、第四市场,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者、资金供给者的需求,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难以使筹集资产、配置资源等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在发展和完善各层次基础资产市场的同时,包括股指期货、股票期权、股指期权和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存托凭证等工具在内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促进市场深化和市场功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股指期货的五大意义
股指期货具有套期保值、价格发现、资产配置等功能,是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根据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开展我国的股指期货交易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表现在: (一)回避股市系统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股市的一个特点是股指波动幅度较大,系统风险较大,这种风险无法通过股票市场上的分散投资加以回避。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既可为股票承销商在一级市场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 (二)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比重偏低,不利于股市规范发展。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加投资品种,能促进长期组合投资与理易,能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别是我国将发展开放式基金,由于其可随时赎回 ,因此,必须有相应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相配套,才能保证开放式基金的安全运作。可见,股指期货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的规范发展。这一点已被国际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三)促进股价的合理波动,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由于缺乏风险回避机制,许多机构投资者只能借助内幕消息进行短线投机以达到获利的目的,从而造成股市异常波动。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能够大量聚集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股票现货市场的透明度;如果股票现货市场价格与股指期货市场间价差增大,将会引来两个市场间的大量套利行为, 可抑制股票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此外,股指期货交易发现的预期价格可更敏感反映国民经济的未来变化,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四)改善国企大盘股的股性,为国企改革服务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促使一些大盘股的股性发生转变,提高投资者投资国企大盘股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成份指数样本股往往以大盘绩优股为主,国企大盘股占较大权重。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参与这类股票交易的积极性,从而间接促进国企大盘股发行工作的开展。Damod aran等人(1990年)对S&P500指数样本股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的5年间,指数样本股的市值提高幅度为非样本股的2倍以上。另外,为解决国有股的上市流通问题,目前讨论的解决途径之一是成立大型基金,而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基金的风险回避与安全运作,从而为国有股的上市流通提供服务。 (五)完善功能与体系,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际市场的发展潮流可见,股指期货在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与体系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不引进现代金融工具,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与体系方面都将是不健全的,不但难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而且难以为国际投资资本的进入提供回避风险的场所,不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及加入WTO;此外, 中国在开展自己的股指期货交易方面并无专利权,如日经225指数被新加坡抢先开发成功就是一例。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国外还没有推出中国股指期货,但一旦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国外必将迅速地推出中国股指期货交易。因此,为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这一点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股指期货的特点与功能
金融期货品种分为外汇、利率与指数期货三大类。股指期货是指数类期货中的主导品种,也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产品。 一、股指期货的概念与特点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指的是以股票指数为交易标的的期货交易。和其它期货品种相比,股指期货品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股指期货标的物为相应的股票指数。
2、股指期货报价单位以指数点计,合约的价值以一定的货币乘数与股票指数报价的乘积来表示。 3、股指期货的交割采用现金交割,即不是通过交割股票而是通过结算差价用现金来结清头寸。 二、股指期货的功能
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产配置等功能。具体表现在:
(一)价格发现
股指期货交易以集中搓合竞价方式能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价格,反映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同时,国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并有助于提高股票现货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因此,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指数一起可起到国家宏观经济景气晴雨表的作用。 (二)套期保值
股指期货能满足市场参与者对股市风险对冲工具的强烈需求,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严格说来,个股的价格风险只能通过相应的股票期货进行风险对冲;但当股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个股或股票组合投资就可通过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股指期货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 3、当上市公司股东、证券自营商、投资基金、其他投资者在持有股票时,可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价格风险,在继续享有相应股东权益的同时维持所持股票资产的原有价值;减轻集中性抛售对股票市场造成的恐慌性影响,促进股票二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三)资产配置
股指期货具有资产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1、引进做空机制。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使投资人的资金在行情下跌中也能有所作为而非被动闲置。 2、便于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组合投资、加强风险管理。
3、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等。
海外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股指期货市场最初的产生是基于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指数投资基金)提供避险工具的考虑,一般不外乎这样三个条件:一是对机构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现实需求;二是金融创新的动力;三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美国是最早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国家,其股指期货的产生发展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持续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导致股市暴跌,出现了对现货市场避险工具的需求;二是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退休收入保障法》要求退休基金管理人遵循“谨慎人原则”管理资金,严格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进一步强化了其避险需求;三是80年代初期券商承销收益和佣金收入大幅降低,迫使券商进行金融创新,努力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四是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后对《商品交易法》管辖范围的扩大为股指期货的产生扫清了法律障碍。 但是美国的情况并不能解释一切,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股指期货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尤其是QFII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1、日本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日本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初期到1987年,股指期货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从无到有的初步试验阶段。日本于80年代初期即已开放了其证券市场,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股市。但是,其股指期货合约却首先出现在海外,1986年9月3日,日经225指数期货在新加坡金融期货交易所(SIMEX)交易。按照日本当时的证券交易法规定,证券投资者从事期货交易被禁止。所以,当时的日本证券市场并不具备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条件。而且,按照当时的证券交易法,日本国内的基金是被禁止投资SIMEX的日经225指数的,只有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利用SIMEX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对其投资于日本的股票进行套期保值。本国的机构投资者明显处于不利位置。基于这样的原因,1987年6月9日,日本推出了第一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50种股票期货合约,受当时证券交易法禁止现金交割的限制,50种股票期货合约采取现货交割方式,以股票指数所代表的一揽子股票作为交割标的。 第二阶段:1988年到1992年逐步完善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通过修改和制订法律,国内股指期货市场逐步走上正轨。50种股指期货刚刚推出的前几个月,交易发展缓慢,直到1987年股市暴跌后交易量迅速发展起来。1987年10月20日上午,日本证券市场无法开始交易,卖盘远大于买盘,由于涨跌停板的限制,交易刚开始即达到跌停板。由于当时50种股票期货合约实行现货交割,所以,境内投资者也无法实施股指期货交易。而在SIMEX交易的境外投资者却能够继续交易期货合约。受此事件影响,1988年日本金融市场管理当局批准了大阪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日经指数期货交易的申请。1988年5月,日本修改证券交易法,允许股票指数和期权进行现金交割,当年9月大阪证券交易所开始了日经225指数期货交易。1992年3月,大阪证券交易所50种股票期货停止了交易。 第三阶段:对股票指数进行修改,股指期货市场走向成熟。由于日经225指数采用第一批上市的225种股票,以股价简单平均的形式进行指数化。针对这样的情况,大阪证券交易所根据大藏省指示,开发出了新的对现货市场影响小的日经300指数期货以取代日经225,并于1994年2月14日起开始交易。此后,日本股指期货市场便正式走向成熟。 2、 韩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
韩国股指期货的产生源于其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正式引入QFII之后对于市场避险工具日益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象日本市场那样遭遇外国市场的竞争,其股指期货的推出较为从容,在法律法规、投资者教育、交易系统以及指数设计等方面的准备也更充分。 1981年,韩国宣布了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年,韩国政府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境内的基金(韩国信投)间接投资境内的股票;到1992年底,境外投资者通过韩国信投对韩国的投资达到了150亿美元,接近韩国证券市场总市值的1.5%,加上当年QFII直接买卖股票的数额,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达到韩国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1%。 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投资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规避风险的工具,人们无法有效地管理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这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虽然从1985年到1990年,韩国股市一直处于上涨趋势,但每隔3至5个月,股市都会出现上下较为显著的波动。这表明如果在韩国证券市场引入股指期货,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将会很高。1987年11月,在全球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之后不久,韩国修改了证券交易法,授权韩国证券交易所建立期货市场。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韩国证券交易所开展了对机构投资者指导和教育工作。
求:适合一群经济学初学者讨论的经济话题
工行账户原油份额调整日是工商银行低风险的原油理财产品,账户原油是工行推出的原油投资理财产品,完全和国际原油和北美原油同步,客户可在预期原油价格将上涨时,通过先买入后卖出交易获取价差收益。在预期原油价格将下跌时,通过先卖出后买入交易获取价差收益。
账户原油没有杠杆,必须全额交易,只记份额,不提取实物的投资方式,有点像纸黄金纸白银,所以账户原油也俗称纸原油,账户原油投资有点像股票,交易赚钱靠的是原油价格变化的差价来实现盈利。账户原油投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开户交易。
工行账户原油以后会根据月份出现不同的合约1604合约、1605合约、160约、1607合约、1608合约、1609合约、1610合约、1611合约、1612合约都会根据月份顺序排列。
工行账户原油合约到期日基本都在12号和15号,所以大家不要在这段时间交易上月合约,下月合约会在10号后开始交易,比如账户原油1603会在15年3月10日开始交易。会和上一个合约有5天的重合期。
扩展资料:
账户原油强平机制:工行账内油品与期货制度一致。合同每个月都会到期,到期后该职位将被强制关闭。购买后如未及时交割,到期将被迫平仓。
工银账户原油的优势如下:
1、账户原油是银行产品,与银行卡绑定,安全性得到保证,这也是很多人交易的主要原因。
2、原油账户门槛较低,投资者可交易1桶原油,交易资金成本也在200以上。
3、账户中的原油交易成本非常高,例如购买100桶账户中的原油需要支付230-250元的交易成本。
4、账户中原油滚动期滚动费用较高,主要来自滚动差价。如果有100桶原油,滚动周期就会超过500桶。
百度百科—账户原油
论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具有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由自由市场经济到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历程,各国均把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政府重要的职能,美国等西方国家还通过立法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法定地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以上目标,西方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政策手段。
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有成功也有挫折,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通过系统性的设计不同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案,来使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协调性和科学性。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源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于凯思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由于居民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具有递减倾向、投资预期回报率趋于下降、企业和居民偏好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资产,因而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宏观经济运行会交替出现收缩和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因此,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来影响总需求或总供给,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经济均衡,慰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二战后,出于实际需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采纳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且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来源于发展着并日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纵观最近2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宏观经济学成功地实现了规范式的转换,初步形成了规范的理论构架,将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等引入宏观分析,从而在使宏观经济学的“本土化”或建立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及出台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中国宏观经济学还十分幼稚,尤其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1,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提供理论解说。中国宏观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研究相当深入,认识也比较一致,这就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对通货紧缩的研究就比较零散而肤浅,分歧也较大。中国的经济实践迫切需要宏观经济学提出系统而深入的通货紧缩理论;2,建立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迄今为止,中国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理念下构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整个世界经济息息相关,因而其宏观经济政策也失去了独立性,往往成为多国博弈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国博弈的高度,在开放的模型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学;3,构建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还不一致,也欠成熟,从而导致了这一领域的分歧多,简单重复劳动多。”①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都可能出现的现象,它通过市场的自我完善功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经济活动的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率
年份 GDP 年份 GDP
1978 11.7% 1993 14.0%
1979 7.6% 1994 13.1%
1980 7.8% 1995 10.9%
1981 5.2% 1996 10.0%
1982 9.1% 1997 9.3%
1983 10.9% 1998 7.8%
15.2% 1999 7.6%
1985 13.5% 2000 8.4%
1986 8.8% 2001 8.3%
1987 11.6% 2002 9.1%
1988 11.3% 2003 10.0%
1989 4.1% 2004 10.1%
1990 3.8% 2005 9.9%
1991 9.2% 2006 10.7%
1992 14.2% 2007 11.4%
(表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曲线图,不难发现,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周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6年)其中,扩张期4年,收缩期4年。峰位为13.45%,谷位为7%,平均位势为9.97%,波幅为10%。
第二阶段:(1986---1991年)其中,扩张期2年,收缩期3年。峰位为11.45%,谷位为3.95%,平均位势为8%,波幅为7.8%。
第三阶段:(1991---2007年)其中,扩张期7年,收缩期9年。峰位为13%,谷位为8.4%,平均位势为10.3%,波幅为6.6%。本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为本轮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资本形成,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本期成为有效需求,使实际GDP接近或超过潜在GDP或供给,但是,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在下一期或下几期就成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使潜在GDP或潜在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扩大的产出缺口缩小,出现潜在GDP与实际GDP、总需求与总供给先后按照高速度进行增长。经济收缩的原因为国际经济波动引起的出口需求的不稳定以及由于一般商品相对过剩和高精尖产品结构性短缺等因素引起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综合看来,一方面,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性在逐步减小,稳定性在逐渐增强。其内在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i.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断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缓冲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因而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一部分经济活动中不确定量带来的波动。例如,“在以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和稀缺资源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过程中,转轨型经济波动被削弱的同时,成熟稳定的市场经济波动逐步表现出来。”②
ii. 日趋成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等五个方面,但在实际调控中,主要目标就是预防通货膨胀,保持价格稳定。利用“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和调节短期经济波动。
iii. 在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充分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iv. 相关结构的调整消化了过剩生产能力,淘汰了落后生产能力。例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域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的良性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会通过预期或计划产量的改变,通过投资加速原理的负向传导,而影响投资增长。”③
另一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
i. 一是波动的位势,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
ii. 二是波动的幅度,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稳化和缓和化。
一、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1978 3645.2 1018.4 1745.2 881.6 27.94% 47.88% 24.19%
1979 4062.6 1258.9 1913.5 890.2 30.99% 47.10% 21.91%
1980 4545.6 1359.4 2192.0 994.2 29.91% 48.22% 21.87%
1981 4891.6 1545.6 2255.5 1090.5 31.60% 46.11% 22.29%
1982 5323.4 1761.6 2383.0 1178.8 33.09% 44.77% 22.14%
1983 5962.7 1960.8 2646.2 1355.7 32.88% 44.38% 22.74%
7208.1 2295.5 3105.7 1806.9 31.85% 43.09% 25.07%
1985 9016.0 2541.6 3866.6 2607.8 28.19% 42.89% 28.92%
1986 10275.2 2763.9 4492.7 3018.6 26.90% 43.72% 29.38%
1987 12058.6 3204.3 5251.6 3602.7 26.57% 43.55% 29.88%
1988 15042.8 3831.0 6587.2 4624.6 25.47% 43.79% 30.74%
1989 16992.3 4228.0 7278.0 5486.3 24.88% 42.83% 32.29%
1990 18667.8 5017.0 7717.4 5933.4 26.88% 41.34% 31.78%
1991 21781.5 5288.6 9102.2 7390.7 24.28% 41.79% 33.93%
1992 26923.5 5800.0 11699.5 9424.0 21.54% 43.45% 35.00%
1993 35333.9 6887.3 16454.4 11992.2 19.49% 46.57% 33.94%
1994 48197.9 9471.4 22445.4 16281.1 19.65% 46.57% 33.78%
1995 60793.7 12020.0 28679.5 20094.3 19.77% 47.18% 33.05%
1996 71176.6 13885.8 33835.0 23455.8 19.51% 47.54% 32.95%
1997 78973.0 14264.6 37543.0 27165.4 18.06% 47.54% 34.40%
1998 84402.3 14618.0 39004.2 30780.1 17.32% 46.21% 36.47%
1999 89677.1 14548.1 41033.6 34095.3 16.22% 45.76% 38.02%
2000 99214.6 14716.2 45555.9 38942.5 14.83% 45.92% 39.25%
2001 109655.2 15516.2 49512.3 44626.7 14.15% 45.15% 40.70%
2002 120332.7 16238.6 53896.8 50197.3 13.49% 44.79% 41.72%
2003 135822.8 17068.3 62436.3 56318.1 12.57% 45.97% 41.46%
2004 159878.3 20955.8 73904.3 65018.2 13.11% 46.23% 40.67%
2005 183084.8 23070.4 87046.7 72967.7 12.60% 47.54% 39.85%
2006
2007 246619 28910 121381 96328 3.7% 13.4% 11.4%
(表注:1.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
2.2004年及以前年份第一产业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括电信业,不包括城市公共交通业,批发与零售业包括餐饮业)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因此一旦农业发展停滞,那么不仅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发展所需的产品与要素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工业发展状况分析工业生产发展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工业形势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体经济形势的好坏。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第三产业作为为生产、生活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总和,对保证第一、第二产业的顺利运行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为依托。具体地说,促进流通环节保持顺畅、通过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质量、引导和满足不断增大的社会需求是第三产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总量与速度问题,而是结构与质量问题,集中体现在:投资严重偏向第二产业,重工业化倾向在近年来日益加重,对中国中长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能源与环境成本问题;第三产业投资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高,但产出比较低,且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 外汇储备及黄金储备
年份 外汇储备(亿美元) 黄金储备(万盎司)
1978 1.67 1280
1979 8.40 1280
1980 -12.96 1280
1981 27.08 1267
1982 69.86 1267
1983 89.01 1267
82.20 1267
1985 26.44 1267
1986 20.72 1267
1987 29.23 1267
1988 33.72 1267
1989 55.50 1267
1990 110.93 1267
1991 217.12 1267
1992 194.43 1267
1993 211.99 1267
1994 516.20 1267
1995 735.97 1267
1996 1050.29 1267
1997 1398.90 1267
1998 1449.59 1267
1999 1546.75 1267
2000 1655.74 1267
2001 2121.65 1608
2002 2864.07 1929
2003 4032.51 1929
2004 6099.32 1929
2005 8188.72 1929
2006 10663 1929
2007 15282.49 1929
(表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外汇储备激增,基础货币增速加快,货币资金短期化,资产价格偏高,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使宏观经济虚拟层面不确定性加强,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④外汇储备在总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出现结构性的调整,投机资本因素的增加将使未来外汇储备增长状况出现不确定性。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加将导致2007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但在外汇储备增加额对流动性总量冲击的同时,也会对流动性过剩的结构产生冲击。
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但流动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性。“流动性过剩只是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一个表现,它不仅是外部不均衡的产物,也是内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结构畸形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货币需求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深化的产物。”⑤因此,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问题,同时也蕴含了纠正问题的契机。当外汇储备积累到一定程度,效率低下的金融市场无法承受流动性冲击的时候,多余的流动性在寻找自我存在的空间的同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同时,流动性过剩也为进一步进行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金融资源。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1978 206.4 97.5 108.9 -11.4
1980 381.4 181.2 200.2 -19.0
1985 696.0 273.5 422.5 -149.0
1989 1116.8 525.4 591.4 -66.0
1990 1154.4 620.9 533.5 87.4
1991 1357.0 719.1 637.9 81.2
1992 1655.3 849.4 805.9 43.5
1993 1957.0 917.4 1039.6 -122.2
1994 2366.2 1210.1 1156.1 54.0
1995 2808.6 1487.8 1320.8 167.0
1996 2898.8 1510.5 1388.3 122.2
1997 3251.6 1827.9 1423.7 404.2
1998 3239.5 1837.1 1402.4 434.7
1999 3606.3 1949.3 1657.0 292.3
2000 4742.9 2492.0 2250.9 241.1
2001 5096.5 2661.0 2435.5 225.5
2002 6207.7 3256.0 2951.7 304.3
2003 8509.9 4382.3 4127.6 254.7
2004 11545.5 5933.2 5612.3 320.9
2005 14219.1 7619.5 6599.5 1020.0
2006 17601.6 9689.7 7912.2 1775
2007 21738 12180 9558 2622
(表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经济的增长对于外需的依赖还比较强劲,内需依然显现不足态势。目前我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40%之多,经济的外部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也由2003年60%上升至目前的90%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与外部的经济景气密切相关。随着次贷危机后续影响的逐步显现,美国的消费和就业已经受挫,经济放缓已成事实,也将波及欧盟和日本经济,而美、欧、日占我国的贸易比重在40%以上,因此外部经济的下行势必会导致我国外部需求的减少,进而影响到出口的平稳增长。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年份 财政收入(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1978 1132.26 1122.09 10.17 29.5 33.0 31.1
1980 1159.93 1228.83 -68.90 1.2 -4.1 25.5
1985 2004.82 2004.25 0.57 22.0 17.8 22.2
1989 2664.90 2823.78 -158.88 13.1 13.3 15.7
1990 2937.10 3083.59 -146.49 10.2 9.2 15.7
1991 3149.48 3386.62 -237.14 7.2 9.8 14.5
1992 3483.37 3742.20 -258.83 10.6 10.5 12.9
1993 4348.95 4642.30 -293.35 24.8 24.1 12.3
1994 5218.10 5792.62 -574.52 20.0 24.8 10.8
1995 6242.20 6823.72 -581.52 19.6 17.8 10.3
1996 7407.99 7937.55 -529.56 18.7 16.3 10.4
1997 8651.14 9233.56 -582.42 16.8 16.3 11.0
1998 9875.95 10798.18 -922.23 14.2 16.9 11.7
1999 11444.08 13187.67 -1743.59 15.9 22.1 12.8
2000 13395.23 15886.50 -2491.27 17.0 20.5 13.5
2001 16386.04 18902.58 -2516.54 22.3 19.0 14.9
2002 18903.64 22053.15 -3149.51 15.4 16.7 15.7
2003 21715.25 24649.95 -2934.70 14.9 11.8 16.0
2004 26396.47 28486.89 -2090.42 21.6 15.6 16.5
2005 31649.29 33930.28 -2280.99 19.9 19.1 17.3
(表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四、 CPI(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绝对数(元) 绝对数(元)
1978 343.4 133.6 57.5 67.7
1980 477.6 191.3 56.9 61.8
1985 739.1 397.6 53.3 57.8
1989 1373.9 601.5 54.5 54.8
1990 1510.2 686.3 54.2 58.8
1991 1700.6 708.6 53.8 57.6
1992 2026.6 784.0 53.0 57.6
1993 2577.4 921.6 50.3 58.1
1994 3496.2 1221.0 50.0 58.9
1995 4283.0 1577.7 50.1 58.6
1996 4838.9 1926.1 48.8 56.3
1997 5160.3 2090.1 46.6 55.1
1998 5425.1 2162.0 44.7 53.4
1999 5854.0 2210.3 42.1 52.6
2000 6280.0 2253.4 39.4 49.1
2001 6859.6 2366.4 38.2 47.7
2002 7702.8 2475.6 37.7 46.2
2003 8472.2 2622.2 37.1 45.6
2004 9421.6 2936.4 37.7 47.2
2005 10493.0 3254.9 36.7 45.5
(表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并经过整理。)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总的说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2,1983年就下降到了1.82,但随着城镇企业制度、工资等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均纯收入之比又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3.28。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恩格尔系数分析,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5%,相当于城镇居民在1997年至1998年的水平,这部分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7到8年左右;城镇居民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5%。“从城乡分布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看,在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在农村以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为主。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虽然国家鼓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共同竞争发展,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在制度、政策等方面仍享有不小的优势。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非国有企业效益的“非竞争性流失”,同时也使得在农村地区的企业投资意愿不高,影响农村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⑥
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分别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带动GDP增长1.05、0.51和0.4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率对中国长期GDP的影响不显著。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主要靠高积累、高投资和高出口来支撑。这种增长模式加剧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消费与积累之间的矛盾,也损害了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消费增长速度虽仍低于投资增长速度,但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的支撑下,消费增长速度摆脱了“低水平”困境,进一步强化启动消费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期实施的着手点之一。
导致中国消费水平增长速度提升的核心力量在于: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2007年为例,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同比增长接近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接近17%,增幅同比提高接近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了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这是本轮经济周期中唯一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年份。这充分说明我国自2002年以来启动的增加收入、推动消费的各项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抑制消费倾向的各种制度性短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对居民消费预期有着重大的刺激作用。因此,进一步从中长期角度进行收入分配和再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推动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增长的转变依然是目前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核心之一。
五、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年初虽有反弹,全年实际增速将会出现回落。2007年投资增速并不过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焦点应当从投资总量增速向投资结构与质量转移。日益扩大的储蓄-投资盈余决定了我国近期需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来缓解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解决这种结构性问题的落脚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储蓄,增加消费;二是提高投资。“事实上,从短期来看,作为消费者理性决策的产物,消费的波动性很小,期望在中短期通过提高消费来降低储蓄的方法不可能成为解决结构性失衡的主导方向,提高投资是中短期一个操作性更强的策略。”⑦
高速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带来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本扩张阶段的高速投资速度并没有带来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也没有带来零售商品价格的下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普遍的要素短缺或产能过剩问题。“生产资料价格—PPI—RPI—CPI价格指数传递率逐级-逐年的下降,也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对于各种成本冲击的化解能力大幅度提高。”⑧
“本轮高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前两个周期的投资膨胀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有其坚实的效益基础。一是资金来源日益市场化,2006年政府投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各种基金)仅占全部融资的13.6%,银行资金占19.8%,企业自筹资金(如体外循环资金)和各种外资占比高达60%以上。二是投资主体也日趋市场化,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非国有部门的比重达到68.6%。三是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持续高位攀升。因此,除非投资市场存在严重“市场失灵”,否则政府不宜过度遏制投资增长。
中国高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其十分深刻的中长期结构基础。一是中国高储蓄率决定了中国必定有高投资率。如果在储蓄率没有降低的前提而对投资率进行大幅度调整,其结果要么是净出口大幅度上升,要么是宏观经济出现大量闲置资源,两种结果都是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难以承受的;二是中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高储蓄率,短期消费水平难以大幅度上升,要保证中国有效需求保持在合意的水平上,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要依赖于高投资水平;三是现有“中心国家创新、发达国家消费、东亚生产”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所决定的中国高出口也需要高速投资提供供给支持;四是中国所处的重工业化阶段也需要高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相应的资本积累。”⑨
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 70% 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
针对以上问题,2008年宏观调控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物价上涨形势的跟踪研究,适当调高稳定物价的预期调控目标,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前提下,稳步推出资源价格改革。
二是围绕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增强汇率弹性,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格控制国外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
三是完善稳健财政政策。公共资源分配应继续向改善民生倾斜,加快研究和建立资源环境税体系,改变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资本倾斜的格局,加大向劳动者分配的比重。
四是结合需求调控,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五是积极稳定楼市和股市需求,防止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参考文献:
1) 刘树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5.
2) 张曙光.《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网址:
1) 绝对是自己写的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